昨天(1月7日)早上,黄仁勋再次用自己的CES主题演讲引爆了科技圈。
在这场时长1个半小时的发布会中,绝大数人最关心的可能是全新的50系显卡和直接将Mac Mini从“桌面盒子”AI王座上赶下的Project DIGITS。但如果整体审视发布会各部分内容和时长,就会发现“智驾+机器人”显得尤为突出。
这一变化也反映出AI巨头英伟达的最新策略——乘着大模型端到端的东风,在智驾领域和机器人分别发起“追击战”和“攻坚战”,再次尝试将自己的影响力通过数字世界覆盖现实世界。
“停滞”的硬件,英伟达不再绝对领先
严格来说,在本届CES上,英伟达并没有为智驾带来任何新硬件。从黄仁勋重点展示的Thor处理器到PPT上“一闪而过”的Hyperion 9智驾平台,实际上都是2022年秋季的GTC发布的“旧产品”。

更重要的是,截至目前Thor仍没有后继型号发布,完全打破了英伟达智驾平台过往1~2年就换代的稳定节奏(英伟达2017年发布Orin,2019年发布Atlan后取消项目,2022年发布Thor)。
英伟达之所以“不着急”,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Thor的前辈Orin性能足够强大,后者的双芯片智驾平台解决方案能够提供超过500TOPS的AI算力。在目前全球各个应用中的智驾平台方案中,仍处于第一梯队(特斯拉的HW4.0平台大致是300~500TOPS,华为的ADS平台算力也曾达到400TOPS)。
而此次终于要量产上市的Thor,英伟达也一直没有公布具体参数细节,但可以明确其算力为1000TOPS级别,且相较于上一代的Orin芯片可以实现8倍的能效比。也就是一颗Thor很可能顶4颗OrinX,同时耗电还少一倍。
有这么强大的新硬件,为什么英伟达在这两年不将其推向市场?这个问题一直是个悬案,但大概率与英伟达Blackwell架构上的设计缺陷(黄仁勋自己在公开采访中承认是英伟达自己的失误),也遗传到了使用同样架构的Thor芯片中。
但即便Thor真的能顺利量产并且被实车搭载,英伟达在智驾芯片上的一家独大也已经无法复现。